首页 > 会客厅 > 内容

工程聚焦丨对话何川院士,揭秘成都地铁盾构黑科技!

综合整理自成都国资、中网四川、四川交通广播  2025-05-29  浏览:99

破解地质难题:盾构技术的创新突破

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"地下挖空"问题,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川教授指出:"地铁隧道仅占城市地下空间的极小部分,通过科学的线网规划和埋深设计,完全能够确保地质结构安全。"作为隧道工程专家,何川特别强调,成都曾因"富水砂卵石地层"被称为"地铁建设禁区",这种地质易漏水、塌陷,且会严重磨损施工设备。

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,何川团队研发的"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技术"实现了三大突破:优化刀具配置提升耐用性、改进出土系统增强效率、调整掘进参数保障安全。该技术使月施工进度从50米提升至200米以上,荣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并在全国2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。

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周博介绍,为确保施工安全,项目采用"四重保险"机制:施工前全面勘测、施工中实时加固、掘进过程精准控制、全周期监测预警。这套系统已在成都10余条地铁线路建设中成功应用,2018年更创下170台盾构机同时作业的世界纪录。

科学管控建设周期:效率与安全的平衡

关于建设周期问题,何川解释:"过去一条地铁需10年建设,如今5-6年即可完成,这得益于施工技术的系统性革新。"成都轨道建设公司罗杰详细说明,地铁建设需经历规划、设计、施工等八大环节,涉及30多个专业领域,是典型的系统工程。

为缓解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,成都轨道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:根据交通状况对工地分类,采取"动态打围"策略,做到"占一还一",最大限度保障道路通畅。在西南交通大学附近的地铁7号线站点,这种"分段施工、及时退围"的模式已取得良好效果。

轨道交通引领城市未来

何川院士回顾道:"2004年成都地铁开工时,我就预见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交通骨干。"如今,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突破670公里,线网密度位居全球前列。在他办公室的地铁规划图上,密布的线路网络印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。

"每条轨道都承载着科技与民心的双重使命。"何川表示,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枢纽,成都正向着"轨道上的城市"目标稳步迈进。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公众沟通,这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必将开创更安全、更高效的新局面。

   关键词:,成都地铁 何川 地质难题 盾构施工,
编辑: 张红

分享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