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导向:
破解“不敢用”与“没得用”难题
周良大师指出,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智能建造——如2020年十三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和2023年住建部《智能建造技术导则》——但实际推进仍面临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困境。他以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为例,这类桥梁占全国总量的90%,但智能化水平不足10%,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短板。
临时用地困境与永久工厂规划
传统施工依赖临时预制场地,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,还因环保政策收紧(如自然资源部2021年文件明确禁止难以恢复的临时用地)导致施工方选址困难。周良大师呼吁,需统筹规划永久性预制工厂:“像江苏赣榆、张家港等地区,一个200亩以上的集中预制基地即可满足需求,盲目建设只会导致产能过剩。”他建议由大型国企主导工厂建设,因其具备资金与技术实力,能够承担重型桥梁构件的生产改造。
监管模式革新:
从“谁使用谁负责”到“谁生产谁负责”
现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抑制了新技术的应用。周良大师提出,应借鉴汽车、家具行业的《产品质量法》模式,建立“行业监管+市场监管+产品认证”体系。“预制构件像工业品一样集中生产,责任应由制造方承担,而非施工单位总包。”宁波交通局已率先试点集中采购与监管流程简化,为全国提供了范本。
设计革新:
从“现浇思维”到“工业化设计”
周良大师强调,设计是智能建造的核心驱动力,但当前公路桥梁设计规范仍以现浇体系为主,制约了工业化发展。“设计院必须打破传统,输出三维加工图纸,否则将被淘汰。”
标准化与模块化:
少规格、多组合
通过对比小箱梁(单价3000-3400元)与非标准化立柱(4300元)的成本差异,周良大师指出标准化可降低20%以上成本。他推崇“兵马俑式”设计理念——用少量模块组合多样形态,如宁波交通的梯梁节段化设计。马来西亚的花瓣形桥墩案例证明,工业化同样能实现美观与功能并存。
钢筋工艺革命:
从人工绑扎到机器生产
传统立柱钢筋笼需3名工人绑扎一整天,而通过简化箍筋形式(保留抗剪与纵筋约束功能)、采用套筒连接等技术,可实现全机械化生产。绍兴某项目的分段盖梁与UHPC(超高性能混凝土)应用,进一步验证了轻型化、空心化构件的可行性。
技术实践:
数字化工厂与智能装备赋能
周良大师以中建八局数字化梁厂为例,描绘了未来建造场景:AI驱动的生产线可减少50%人工、40%占地,并通过三维模型直接指导施工。麦肯锡报告预测,未来15年建筑行业45%的价值链将依托智能化转型。
国内研发的钢筋绑扎机器人等小型智能装备,解决了传统大型设备灵活性不足的问题。周良大师特别提到UHPC材料的应用前景:“主梁减重30%以上,未来5-10年将大规模普及。”
周良大师用“三个转变”总结演讲:1. 监管模式:从工程质量法转向产品认证制,解决“不敢用”;2. 设计方法:以工业化理念重构标准,解决“不好用”;3. 生产模式:建设永久工厂集群,解决“没得用”。 “智能建造不是施工单位单打独斗,而是政策、设计、施工的协同革命。”周良大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,为行业迈向绿色、高效、高质量的智能建造时代指明了方向。